根据甘肃省各地州市在文化旅游传播、游客体验创新及旅游生态融合方面的表现,结合近年的文旅发展数据和项目成果,以下是基于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建设力排名与分析(数据截至2025年4月):
第一梯队:文旅深度融合的标杆城市
1. 敦煌市(酒泉)
传播力:依托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通过数字IP(如“飞天小姐姐”虚拟偶像)、沉浸式演艺(《乐动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成为丝路文化国际传播的核心节点。
体验力:推出“万人星空演唱会”、冬春季研学季(16个研学基地、30余套课程),游客驻留时间显著延长。
生态融合:文旅康养产业链投资超百亿元,入选国家级夜间消费集聚区,形成“文化+科技+旅游”全产业链。
2.张掖市
传播力:以七彩丹霞为核心,结合甘州府城主题乐园、彩虹音乐节等新业态,打造“彩虹张掖”品牌,热度涨幅位列全省前列。
体验力:平山湖大峡谷的“活的地质史”体验、张掖老街的夜间经济(日均2万人次游客)及明粮仓数字化改造项目,推动文旅与历史、科技深度融合。
生态融合:冬春季旅游收入增长超60%,产业链覆盖研学、体育赛事(如山地越野赛)和康养。
第二梯队:创新驱动与特色突出的城市
3. *兰州市
传播力:依托黄河文化带,举办“大河奔流·兰州诗会”等大型活动,水墨丹霞景区入选全国文旅示范项目,吸引年轻游客。
体验力:白塔山公园扩容改造、夜间文旅消费试点(如文化沙龙、深夜影院),提升城市休闲游吸引力。
生态融合: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建设加速,带动周边县区乡村旅游发展。
4. 天水市
传播力:以“天水麻辣烫”非遗美食出圈,推出“热辣天水”旅游线路,结合伏羲文化、麦积山石窟,形成“美食+文化”传播模式。
体验力:打造“舌尖上的天水”主题游,联动陕西、宁夏景区推出跨省“一票互游”,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生态融合:非遗市集与文创产品开发(如剪纸小夜灯)推动文旅消费升级。
5. 嘉峪关市
传播力:关城沉浸式灯光剧《长城主宰》通过数字技术活化历史,成为丝路文化新名片。
体验力:融合大漠风光与体育赛事(戈壁马拉松),打造“长城+星空”特色露营体验。
生态融合:入选国家级夜间消费集聚区,推动文旅与体育、科技跨界合作。
第三梯队:潜力与差异化发展的城市
6. 武威市
传播力:以“马踏飞燕”IP为核心,建设汉唐天马城景区,推出《天马行》实景剧,入选国家级夜间消费集聚区。
体验力:火星1号基地的航天研学、凉州词文化体验馆,吸引亲子及科技爱好者。
生态融合: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与农业(如“甘味”品牌)协同发展。
7. 庆阳市
传播力:非遗剪纸与现代科技结合(如声光电小夜灯),年货购物月等活动带动消费超10亿元。
体验力:依托《魅力中国城》竞演热度,打造“陇东粮仓”农耕文化体验游。
生态融合:红色旅游与非遗民俗结合,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7.2%。
8. 甘南藏族自治州
传播力:以草原生态和藏文化为核心,通过“九色甘南”品牌吸引摄影与自驾游客。
体验力:发展藏医药康养、草原露营等小众高端游,提升生态旅游附加值。
生态融合:严格保护自然景观,推动低碳旅游示范区建设。
第四梯队:基础夯实与亟待突破的城市
9. 陇南市
传播力:以油菜花海、官鹅沟自然景观为主,联合九寨沟打造跨省旅游线路。
体验力:发展乡村民宿与非遗手作体验(如羌绣),但基础设施待完善。
10. 定西市
传播力:依托黄土高原梯田景观,举办“马铃薯文化节”,热度涨幅较高。
体验力:红色旅游(榜罗镇会议遗址)与温泉康养结合,市场潜力待挖掘。
11. 白银市
传播力:黄河石林景区通过影视取景提升知名度,但游客量波动较大。
体验力:开发黄河漂流、红色教育(会宁会师旧址)项目,需加强配套服务。
12. 金昌市
传播力:以紫金花海和火星基地为特色,打造“浪漫太空”主题游,但辐射范围有限。
体验力:研学旅游(如航天模拟)初具规模,需深化内容创新。
13. 临夏回族自治州
传播力:八坊十三巷民俗街区获评4A级景区,但国际影响力不足。
体验力:民族美食(如手抓羊肉)与花儿文化节结合,需提升体验深度。
14. 平凉市
传播力:崆峒山道教文化与武术IP待开发,文旅热度相对较低。
体验力:温泉度假与生态康养潜力大,需加强品牌联动。
甘肃文旅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呈现“两极分化”态势:敦煌、张掖等城市通过文化IP、科技赋能和产业链延伸领跑全省;兰州、天水依托省会资源与爆款美食快速崛起;武威、庆阳等凭借特色项目跻身潜力梯队。
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文旅+百业”模式,强化区域协同(如河西走廊联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全域全季高质量发展。
(注:城市符号数据排名综合热度、创新力及政策支持等因素,具体数据可参考各市州文旅局公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