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3·15”曝光的六大重灾区。
2025年央视“3·15”晚会以空前的力度揭露了消费领域的系统性乱象,从食品安全到隐私窃取,从虚假服务到金融欺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侵权图谱”。消费者权益之殇,从“3·15”曝光到舌尖安全的系统性反思,兼论兰州牛肉面乱象的警示意义。
舌尖安全崩塌,从后厨到生产线的集体失守。餐饮品牌“后厨黑幕”,小龙坎火锅使用隔夜食材、蜜雪冰城卫生不达标、华莱士员工违规操作等问题,暴露了连锁餐饮“标准化”背后的监管真空。
食品工业造假,梁山希希纸制品公司翻新卫生巾残次料,母婴品牌“全棉时代”“苏菲”卷入供应链污染;冷冻虾仁超量添加保水剂(1斤虾仁解冻后仅剩3两),形成“化学增重—虚假标注”的欺诈链条。
兰州牛肉面乱象的警示,尽管未被晚会直接点名,但兰州部分牛肉面馆后厨脏乱差现象频现(如使用劣质油脂、餐具未消毒),与曝光企业共性在于“低成本运营—高利润攫取”模式对食品安全的漠视,亟待纳入常态化监管。
服务欺诈产业化,从维修到金融的“套路经济”,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通过“双簧表演”抬高收费,成本91元的维修收费659元,平台抽成60%,形成“平台纵容—技师合谋—消费者买单”的利益链。
电子签高利贷陷阱,借贷宝、人人信平台默许非实名放贷,借款人遭遇“砍头息”(如借款5000元实收3500元)及暴力催收,法律维权因信息不透明陷入困境。
数据黑产猖獗:隐私窃取的“合法化”伪装,获客公司技术作恶,企腾网络“火眼云”窃取公众号用户手机号,启科科技通过运营商后台实时数据标注3800项个人标签,云企智能爬虫偷取短视频用户信息,形成日均百亿条数据的黑色产业链。
骚扰电话AI化,智优擎网络利用虚拟号段和AI外呼机器人,日均拨打量数万次,以“精准拓客”之名行违法营销之实。
赔偿机制重构:从“个案补偿”到系统性救济,针对上述侵权行为,现行“退一赔三”标准已显乏力,需建立多层赔偿体系:惩罚性赔偿的阶梯化设计,对梁山希希纸制品、金明阳电缆等主观故意造假企业,按销售额10倍处罚,并追缴历史违法所得。
允许消费者组织代表受同类侵权的消费者(如购买保水虾仁、劣质卫生巾群体)发起诉讼,降低维权成本。
公益诉讼与先行赔付机制,消费者协会不能躺平,设立行业赔偿基金,要求啄木鸟维修、蜜雪冰城等高频投诉企业按营收比例缴纳保证金,用于消费者先行赔付。检察机关介入,对数据窃取企业(如企腾网络)提起公益诉讼,按每条信息100元标准赔偿,用于隐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精神损害赔偿的突破,隐私侵权特殊救济**:因信息泄露遭受骚扰、诈骗的消费者,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如云企智能案例按骚扰次数累计赔偿)。
从兰州牛肉面到全国餐桌,舌尖安全如何破局?兰州牛肉面作为地域文化符号,其卫生乱象具有代表性意义。标准与监管的本地化实践,制定《兰州牛肉面卫生操作规范》,明确汤底熬制、餐具消毒、原料追溯等关键环节标准,强制使用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明厨亮灶”数字化升级,通过直播后厨、AI违规行为识别(如未戴手套操作)实现实时监管,数据接入兰州市监局平台。 行业自律与消费者共治,成立城市符号“红黑榜”,定期公布卫生评级,对连续不达标商户取消“兰州牛肉面”地理标志使用权。
鼓励员工举报后厨违规行为,查实后给予举报人罚金10%的奖励。
2025年“3·15”曝光的本质是商业伦理与法治建设的双重溃败。唯有通过惩罚性赔偿让企业“痛到不敢再犯”,通过技术监管让侵权行为“无处遁形”,通过消费者教育让维权意识“深入人心”,才能重建“诚信即竞争力”的市场生态。兰州牛肉面能否摆脱“脏乱差”标签,将成为检验中国食品安全治理决心的试金石。
正义或许迟到,但赔偿必须到位。(编辑: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