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西部编者按】春风龙山向康城,秦岭盘桓横东西。林茂沟深如蜀地,美化乡村面貌美。青山绿水新征程,农村振兴靠众人。只身融入画卷中,不要门票大景区。
康县曾经是甘肃省靠近最南部的小县城,名不经传。然而,当时代跨入新时代,康县故事为什么能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热点?
康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属国家秦巴山贫困片区,共21个乡镇、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5万多农户22万人80%以上分散居住在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2013年底贫困发生率达37.04%,是国列贫困县。
由于林缘山区,受自然地理交通文化限制,虽然山清水秀,但农耕文明比较粗放、欠发达,一些地方还比较传统原始,群众住房大多在河沟林缘、高大黑空,居住环境阴暗潮湿,有的村人畜混居,直接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沟、垃圾满地堆”,是康县过去的真实写照。
康县以前农村烂房多、垃圾多、光棍多、地方病多,村里年轻人有走心、无守心,认为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就是外出找活务工,对村上的建设心中无指望,没有多少信心,农村留不住人,农村成了印象中脏乱落后的代名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和新举措。特别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将来即使城镇化目标实现了,全国仍将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一定要建设好农村这个大后方。
对我们陇南来说,农村农民的比例很高,因为全市大多数县百分之九十多的幅员面积是农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党中央和总书记明确要求,县一级工作重点是“三农”工作。因此,做好农村工作是重要而光荣艰巨的政治任务。
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的引领下,需要不断深化“三农”工作认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站在全县大多数人的立场思考谋划工作。
康县的体会是: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首先要留住人,留住人关键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农村群众祖祖辈辈最大的期盼就是安居乐业。熟悉了解农村的同志都知道,农民一辈子最大的盼头就是建座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希望建成一个出行干净、住房安全、生活舒心的好村子,那么从事农村工作的县乡干部就要带领他们实现这个愿望。
建设美丽乡村就是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创造产业发展条件、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群众利益的实际出发,推动实施的系统民生工程,是最精准的脱贫措施和乡村振兴措施,是共建共享、解决农村矛盾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生动实践,是让贫困户高兴、非贫困户满意的民心工程,是农民群众普遍满意的幸福工程。
实践证明,只有抓好农村群众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路、水、电、房、网、文化、教育、卫生等生产生活发展硬环境,就能赢得民心,就能激发起群众自力更生改变落后面貌的极大热情和内生动力,就能建好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实现成色足、高质量的小康。
基于这样的认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谋划建设之初,首先深入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想法和意见。
在调研中,一些思想保守、眼界不开的县乡干部认为灾后重建已经完成任务了,建设美丽乡村没那个能力;有的认为康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非常繁重,建设美丽乡村会影响脱贫攻坚成效;有的认为康县财力弱,面对量大面宽、脏乱差的农村,面对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习俗,建设全域美丽乡村没有财力支撑,不可能也不现实。面对这些怀疑、顾虑,县委决定,先从开阔干部眼界、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长见识,参观考察先进典型开头,分期分批组织县乡村社各级干部和离退休干部到浙江安吉、贵州遵义、重庆武隆、陕西青木川、袁家村、四川宜宾、广元、绵阳、深圳(2010年时任县委书记王钧就带队到深圳、浙江考察学习)和省内的甘南等地参观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省内外各地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成功经验,找差距、谋思路、寻方向,开阔视野,穷则思变。
在此基础上,我们统一全县思想认识,集中班子集体智慧,坚定地作出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思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围绕这一思路,康县在历届班子工作特别是在“5.12”地震灾后重建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全市2011年6月两当现场会议精神,推广提升康县望关徐罗村的做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根据当时工作实际,全省在一个市州选择一个县开展试点,陇南2005年选在西和县西峪、长道一带打造新农村示范长廊;2008年“5.12”地震之后,面对灾后重建农村到处工地建筑垃圾乱堆、生活垃圾乱倒,2009年市委、市政府开展了优化发展环境,打造文明长廊,整治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塑造陇南发展形象,开始部署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2012年10月陇南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学习推广康县经验,加快推进全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在甘肃省市领导和各级组织、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年来,我们咬定目标不放松,持续推进、久久为功,探索出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全域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也走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奖励、全市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赏和全县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同。(编辑: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