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苏秦,虽有雄心壮志,但由于学识疏浅,跑了许多地方都找到工作。后来他下决心发奋读书,有时读书读到深夜,实在疲倦,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他用这种"锥刺股"的特殊方法,驱逐睡意,振作精神,坚持学习。后来终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这故事说了几千年,听上去很励志,但细究起来,却不那么靠谱。
一是战国时期,并没有多少书可读,也就那么几本,而且是写在竹简上的,稍用点功,一星期差不多就能搞定;二是苏秦那时尽管还没有城市户口,但也不需要下地劳动,根本用不着晚上熬灯费油弄那事。
由此推之,头悬梁、凿壁偷光这事也有点玄。你有把头发绑房梁上、凿开人家墙壁那工夫,早把几摁的竹简看完了。
及至读了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还多少让人觉得有点道理。
至于“勤能补拙”,又不太靠谱。勤是身体层面,拙是精神层面,就像当下说的,笨是一辈子的事情,再怎么勤,也是补不了拙的。谁存了勤能补拙的念头,我看还是趁早拉倒吧。
还有一句,慢工出细活,我看这话也有问题。手慢的人,心拙,天天在那儿磨洋工,能出什么细活儿?
就像有些路口贴的警示语: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你真要停着不走,在那儿挖鼻屎刷微信,别人不上来打死你才怪!这标语原先是针对自行车和行人的,现在是汽车时代,还这么着,肯定不合时宜了。
世事在变,好多情形拿所谓的古话来引证,真是满地掉老牙了。现在的中小学生每天早上6点背个书包去学校,真还有睡不醒的瞌睡,恨不得有个星期八,好好睡个懒觉。你让他头悬梁,挂钩还没钉好,物业早找上门来了。
所以,勤是一方面,能不能勤出个名堂,就是另一方面了。
但,大多数时候,仅有个别人的勤奋是出于信念,更多人的勤奋仅仅是出于习惯,闲得蛋疼,捣是非又没人陪着,只好在那儿“勤”。
很多年前,在CD封面上看到这句话:读一本书,爱一个人,过一生。
这话搁在好多年前,我会怦然心动,因书里有宁静的美、寂寞的力量,仿佛人生通过苦读就可以删繁就简,摈弃芜杂的诱惑,一心一意地,开出一朵孤绝的花。
现在想想,不过是一个漂亮的句子,许多的故事早已和当下情境相悖,许多的勤奋和成功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造化弄人先不说,只问问自己的心,这一生谁可笃定做得了自己的主?
大多数人,赶了一程又一程,就像卡夫卡《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K,每次都以为,这一次总该接近成功,但那城堡却总是接近不了。到头来,活脱脱把人生的整料,变成了零敲碎打的木屑。沮丧,却也只能这样。
能够用一生成就一个辉煌梦想的人,是留给凡人崇拜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该崇拜谁呢?(作者:李侠成 甘肃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