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红二方面军是长征队伍中损失最小的一支部队,但在长征的最后阶段,红二方面军六师十七团到达陇南后不幸被困于康县南部的莽莽林海,最终整团“迷失”的艰难征程却鲜为人知。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红十七团“迷失”的历史过程作以肤浅的梳理,敬请方家赐教。
关键词:红十七团;“迷失”;康县南部
一、红十七团的历史溯源
1935年5月,红二、六军团在反“围剿”作战中诞生了新的团队。红六师新扩十七团,首任团长范春生,政委廖海光。12月3日,长征开始仅十余天,团长范春生在湖南溆浦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24岁。范春生牺牲后,红二军团重整了六师十七团领导班子,新任十七团团长蔡炳贵,政委段云武,参谋长苏绪庚。
红十七团是一支从政委、团长到普通士兵均由湖北人组成的骨干队伍。1935年11月9日,红十七团由湖南大庸、桑植之间突围,经湘中、湘西,横贯贵州、云南,于1936年4月25日控制金沙江石鼓渡口,28日全军胜利渡过金沙江。部队行至川西地区时,红十七团在完全断粮的情况下,通过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顺利抵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9月6日,红十七团从四川甘孜通过甘南腊子口进至陇南哈达铺。7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哈达铺研究制定《成徽两康战役计划》,《计划》命令红二方面军兵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向陇南进发。红二军六师主力十六、十七、十八团由方面军副政委关向应、六师师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率领为右纵队,9月12日从西固宕昌镇(今宕昌县)出发,经西和、武都向康县挺进,红十七团征战陇南的悲壮历史由此开端。
二、坚守陇南钳制敌人的原由
1936年9月初,蒋介石在解决“两广事变”后,为阻止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地区会合,急调胡宗南部兼程北返的同时,命令其他部队分别向红军三个方面军进行围攻。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根据敌情变化,于14日下达《我军占领宁夏的部署》,决定集中三个方面军主力消灭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
就在三个方面军积极准备实施静会战役计划时,张国焘蓄意破坏,致使不但没有消灭胡宗南部的有生力量,反而使其趁机由西安进至清水、秦安、庄浪地区,同毛炳文部和王均部从北、南、西三个方向逼来,西南面川军孙震部也由武都进至康县,红二方面军陷入腹背受敌险境。据此,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果断决策,于10月1日致电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建议部队一星期后撤离徽县、两当、康县地区,经天水、宝鸡间北渡渭水,同时命令驻守康县的六师十七团由师政治部主任刘型率领,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的康县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钳制敌人,以策应主力部队北上。
三、克服困难英勇顽强战斗的过程
根据“成徽两康”战役计划,红二方面军六师十六、十七、十八三个团于1936年9月18日经武都入康境,先后转战望关、长坝、巩集、大堡等地,9月19日晚攻打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云台白马关。顺利占领康县县城后,决定由六师师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等率师部继续向白水江镇方向开进,留十七团由师政治部主任刘型率领驻康县执行建立政权扩大影响、创建根据地任务。当时十七团的兵力部署是:一营由师政治部主任刘型带领驻县城白马关;二营由团政委段云武、营长李家夫率战士300余名,东去陕甘交界之地窑坪开展活动;三营由团长蔡炳贵、参谋长苏绪庚带领,驻陕西略阳县郭镇,宣传革命,扩充红军。
9月22日,敌情突然发生变化,国民党第三军(王均部)第三十五混成旅尾追红军进犯成县,与红三十二军在成县大川坝、王窑、小川等地进行激战,切断了成康通道。成县战斗打响后,奉命留守康县开展建立“临时苏区”活动的红十七团,被自武都赶来的敌军隔断了与主力部队的联络,处于孤立无援状态。为保存实力,十七团采取“以退为进,避敌攻势,保存力量,相机歼敌”的策略,六师政治部主任刘型果断命令十七团立即撤离康县。
与此同时,为收拢被敌隔断的十七团,六师执行贺龙总指挥“立即寻找”的命令,派参谋长常德善带40名战士进入康县打探。由于师部与团一级没有电台联络,经两日找寻未果。
25日,刘型主持召开团部领导会议,分析敌情。最后决定唯有西去岷县方向,或许有可能找到主力部队。他们计划先向康南进军,然后到他们出发时的岷县、宕昌一带。
从10月1日凌晨开始,十七团指战员昼夜兼程,冒着连日秋雨,涉过燕子河、三河坝河、元曲河等几条山洪暴涨的河流。翻越了齐家垭豁、枫岭、牛喝水岭等几座大山,经过两河、白杨、铜钱、店子、豆坝、碾坝六个乡镇,在康南、康西山区广泛宣传抗日和革命道理。
连续的行军和操劳,使身患严重伤寒的六师政治部主任刘型身体愈加虚弱,到达三河坝后,只能由几名战士替换抬着行军。刘型十分担心因自己而拖累部队,执意要留在群众家中隐伏。后来,附近狩猎的百姓在窝棚里发现了刘型,问清情况后便把他带回家中救治。刘型的身体渐渐恢复之后,随即改扮成乞丐的模样,昼夜兼程追赶大部队。
红十七团战士且战且走,沿下曲河水西上。途经吕家坝、秧田坝、中坝、店子、豆家坝,翻过老虎垭,到达碾坝乡袁家沟。部队在此进行了短暂休整,团领导开会研究突围出路。最终决定兵分两路:一路走望关,顺武都黄坪、蒿川子朝礼县方向进军;一路越分水岭,入武都县境,经琵琶寺、麻崖子、洛塘,朝三仓河方向进军。
部队自袁家沟出发后,战士们一路辗转,终于到达西固(宕昌)境内的沙湾附近。此时,留驻岷县的红军早已撤离北上过了黄河,鲁大昌(国民党军新编第三师师长)重新占领了岷县。听到这个消息,团长蔡炳贵、政委段云武决定沿主力出发的线路,向成县方向进发。部队又回头东返再次经过佛崖,在这此地深陷敌军重围,遭敌炮火猛袭,部队减员至300余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军后,红十七团到达陕甘交界的白水江镇附近。这时候,指战员们已个个疲累至极,大部队却仍然联系不上。鉴此,团领导蔡炳贵、段云武、苏绪庚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遣散普通战士,由段云武率领二十余名连排以上干部组成手枪队游击作战。
在绵延百里的清河密林中转战二十余天后,部队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牛圈坪,在一座破旧的古庙中驻扎休整。一天傍晚,难熬的饥饿迫使他们到一个老乡狩猎的号棚里找食物,哪知老乡一见他们就大喊:“有棒客,土匪来了”。喊声惊动了周围山山岭岭的群众,也惊动了盘踞在两河的民团头子王吉华,他迅速集结数百团丁,朝牛圈坪包围过来。山林里一时喊声四起,冷枪四射,红军战士被民团一众重重围住。为保存实力,十七团战士采取了不抵抗策略,结果就连仅剩的几把手枪和衣服都被抢得精光。面对如此绝境,段云武并没有放弃,他认为眼下部队的唯一生机是克服一切困难去争取当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几日后,段云武意识到,闹革命仅凭老百姓思想上的拥护是远远不够的,手里还得有实实在在的武器才行。于是,段云武通过询问老乡找到了民团头子王吉华的扎营地,冒着生命危险去和他谈判。虽然两人已经有过“一面之缘”,但王吉华对段云武的再次出现仍表现的很不友好。王吉华虽是民团首领,却也是一位热血男儿,他内心深处早已对国民党的作为深恶痛绝,只是迫于生计不得不寄人篱下。最终,王吉华向段云武归还了所有武器和衣服,并将他们的部分粮食、棉衣和枪支一并赠予红军,还答应为红军提供向导,帮助他们走出绝境,北上寻找队伍。
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段云武带领仅剩的几名战士穿越密林,乔装改扮,辗转迂回,历尽艰险。除了两名身患重疾的战士无奈之下流落当地隐姓埋名生存了下来,其余战士成功北上与大部队会合。
四、红二方面军胜利会师的作用及意义
长征的最后阶段,红十七团在康县及周边地区坚持战斗百余天,面对强敌压境和整个部队被敌人“包剿”的严峻形势,他们明知坚守就意味着牺牲,却毅然执行总指挥部下达的坚持战斗并建立革命根据地及驻守康县、在陕甘交界游击作战以策应主力部队北上的命令,在人地陌生、缺少补给、气候恶劣、四面临敌的险境中坚守、突围,最终有力地钳制了敌军,为三大主力顺利会师创造了重要条件。红十七团在康县期间积极宣传革命、扩充红军,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康县有500余名青年参加了红军。红军长征走过腊子口之后,整团建制的队伍全部消散,这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红十七团以整团“迷失”的代价换来了红二方面军与一、四方面军的顺利会师,在康县大地上留下了永不熄灭的红色革命火种。
参考文献:
[1]中共陇南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陇南历史(第一卷 1928-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2]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铁流汇陇原(1936-2006) [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25-37
[3]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树立中共中央权威 维护全党全军团结 红二方面军长征在甘肃的历程[N].甘肃日报(2016)
[4]段靖.白马关下:一段城墙或关隘对红色的记忆.[J].文化康县.2020(31):38-41
[5]李树民 郭正成.红二方面军二军十七团康县“迷失”记[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2017.
[6]刘秉荣.龙吟虎啸——话说红二方面军[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马玉凤,女,甘肃康县人,现任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资料征集研究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