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欣闻2018“中国最美村镇”评选入围名单出炉,康县阳坝镇天鹅湖新村、岸门口镇严家坝村、望关镇楞上村、大堡镇漆树沟村4村上榜,可喜可贺!
美丽乡村建设是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要继续坚持好的经验和做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好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确保有特色、有亮点,同时要持续巩固好已建成美丽乡村的成果,运用长效管理机制,让建成的美丽乡村“永不褪色”。
近年来,康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论和中央、省、市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总体思路,立足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全县350个村中已建成和正在提升完善的美丽乡村达到317个,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中国最美村镇”评选由第一财经发起并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经济频率、贵州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大连广播电视台财经广播、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等100家媒体主办。
阳坝,顾名思义,氧吧。我去过阳坝很多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阳坝镇镇长杨永福介绍:“这几年康县在发展“全域旅游”、“全域绿美净”,阳坝的确发挥了“龙头”和引领作用。”是啊,阳坝,不光景色美,民风朴实,而且在延绵的绿色深处,散落着基层乡镇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践行“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总体思路,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征程中,谱写的壮美故事。
为此,小编将康县作家长篇报告文学《行走村庄》之「“邂逅康南”读解一叶情深」节选刊出,以飨读者!
在阳坝镇各村采访的那段日子里,我一走进村庄,就觉得嫩绿明澈的茶园,透着故乡的一股亘古宁静和沉着。它散发出的淡雅碧绿清香,总有一种盎然新意,今非昔比的感觉。
天鹅湖村位于梅园风景区,距离阳坝街13公里。
全村辖2个合作社,90户,302人。
2017年9月21日,我走进天鹅湖村采访是一个雨后初晴中午。
到了阳坝镇,出差在外的李洪恩书记接到我的电话后,爽快安排镇上的陈怀虎副书记陪我去采访。
在镇政府大院接上陈书记,我们驱车一同走进梅园沟,迎面而来的是干净清爽,静谧大绿的潮湿气流,它充裕着整个山谷,清澈欢畅的梅园河犹如涓涓琴弦,陪伴着我们一路前行。此刻,我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感。
我们一踏进天鹅湖村,由四根沙木树简单搭建而成的门坊,便进入了我的眼目。我不得不留住脚步,我瞅了一眼“天鹅湖康养美丽乡村”的牌匾。
一旁的陈书记见我不解其意,介绍说,天鹅湖村建设的主题是健康养生,因而在牌匾上加上了“康养”两个字。
我点头称赞妙!
陈书记接着向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这个简易生态大门,是本村的唐木匠创意修建的,他虽是60多岁的人了,但体格很健壮。
那天,唐木匠和几位村民在七八米高的门架上干活,我和镇上的几位同志下乡路过,打过招呼之后,他幽默地对我们说:“天鹅湖村绿得不透风,行走在高架上面,看村里的各处风景,才感觉到咱们村里是人间天堂。”
这话却逗笑了大伙。
我们喜笑过后,也读懂了一位老村民对故乡的一种挚爱。
我们谈闲间,一位镇干部走近,陈书记介绍说,唐定智同志是天鹅湖村的原任驻村干部,他对村里的情况比我熟悉,现在就由他陪你采访,我去处理一下邻村的一桩事。
我与唐定智边走边聊,拾阶而上,眼前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绿意茶园,遮天蔽目的枫香树与棕榈,古色古香的茶楼与农家客栈,立意新颖、建筑经济的“二脑壳”酒文化展示景观,茶园里敞开的茅屋竹楼凉亭和“农具展示区”等等构建,无不把人们拉进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居则庄园,出则山水”的生态理想家园。
从村干部选拔考试录用为阳坝镇干部唐定智告诉我说,5年前,天鹅湖村原是梅园河流域不起眼的一个小村庄,90户人家虽然生活在风景区,但是大多数村民都靠种地、出外打工为业,村民真是守着“金盆子”受穷。
2015年,唐定智从邻村调到天鹅湖村当驻村干部,按照县委县政府和镇上要求,在天鹅湖村继续做“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的文章。
在县乡两级领导的指导下,天鹅湖村里按照“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经过村干部和广大村民的努力,着重以旅游为优势产业,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村民的文明素质进行了全面提升打造。
目前,已基本建设成了康县美丽乡村的“田园综合体”模式。
我走进农具展示区,仔细观赏茅草竹阁里摆放着的被村民渐渐遗弃的农具,恍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受,像是又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我问唐定智,天鹅湖村平坦的耕地十分少,要在耕地里建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农耕文明展示廊厅,作为乡村旅游文化生活的观光体验园,你们做村民的思想动员工作,一定费了很大劲吧?
他说,起初确实劳神,自己和镇上几位领导蹲在村里一月多的时间里,几乎每天为此事窜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就拿村里流转征用冯明忠家的这1.2亩土地来说,他家里共有6口人,自己体弱,力气不行,下地干活都吃力,还上有老,下有小,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
精准扶贫是农村的一号工程,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是乡镇村社干部的本职。镇村干部看到冯明忠家的贫困生活状况着急,就连亲戚邻居见他家的经济状况也发急。
最后,村委会召开了村民表决大会,讨论决定,将冯明忠家的这1.2亩土地集体征用流转,村里按高标准给了他家土地流转补偿费。
随后,村集体开始栽植茶树,建生态观光园区,并在园区给他家修建一座土蜂蜜销售的蜂槽阁屋,村里安排技术员指导他家发展土蜂蜜养殖,帮他注册了商标,设计了包装,又安置他的妻子为园区的保洁员。
通过这样的“输血造血”帮扶工作,冯明忠一家脱了贫,村里也保住了生态好景观。
唐定智说过这些,我又不解地问,村里限制村民种植庄稼吗?
他笑了笑说,怎么能限制哩!村里耕地少、瘠薄,种粮食是“种一袜子,收一鞋”很不划算。
村委会只有引导、鼓励村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栽植茶树,种植蔬菜、药材,搞特色“茶园鸡”养殖,适量发展食用菌黑木耳、香菇和天麻、茯苓栽培,促使村民增收。(待续)
(作者简介:王皓,甘肃康县人,甘肃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脚户》,曾在省内外文学刊物上发表过散文、小说等作品。现供职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此文节选于作者长篇报告文学《行走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