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康县,大山深沟,对于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人来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态。然而,有那么一天,人们发现大山中的山村,越变越美丽了,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为此,小编将康县作家长篇报告文学《行走村庄》之「青龙山下的美丽村庄大山”读解一叶情深」节选刊出,以飨读者!
(接上期)我沉默之后,转过话题又问他,你作为村里的一班之长,自然知道这几年村支部都做了那些事情?
他说,村里的基础建设大变了个样,这些全靠县上项目部门的关心,镇党委的支持,还有省上驻村帮扶干部的努力工作。
回想起以前,大山村确实很落后,脏乱差问题很严重。
尤其去年以来,村支部严格按照“3+5”工作法,集体研究决策村里发展的事,党员带头,全体村民参与,村里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整治项目,修建了乡村舞台、活动广场、公厕和垃圾房,对251户群众的危旧房屋进行了统一的加固维修及风貌改造,为80户贫困户硬化了入户道路和庭院。
因而村里的环境才突然大变了样,村民的思想也跟着变了。
严书记说到这里,我打岔说,村里的环境好了,人们自然对生产生活的档次要求高了。严书记笑了笑说,有了好的文化娱乐环境,个别村民改掉了赌博、酗酒闹事毛病,村里的整体文明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在生产建设发展方面,村里是按照“田园综合体”模式规划建设的。比如,许沟、赵庄、王庄、林边社的部分土地比较肥沃,我们协调县上相关部门实施了6公里的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路。
我点头说,路通了,村民的生产方式得到“解放”,耕种土地更方便了。
他说,种地是暂时的。
习总书记教导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里要走绿色农业的道路,才能摆脱贫困。
村里大部分耕地土壤薄,高寒阴湿,种粮产量低,每亩收入不到300斤,不划算。发展一亩的果园,或者种一亩的药材,胜过种十亩地的粮食收入。
去年和今年帮扶单位无偿提供了果树苗子和药材种子,许多农户家的地里都栽满果树,种植了芍药。
听到这里,我惊奇地问,是什么果树?他告诉我说,是县上帮扶单位无偿给农户提供的优质核桃树苗子,还有新品种樱桃树和晚熟蜜桃树苗子。
我说,樱桃与蜜桃树既有观赏性又有经济生产价值。
不出三四年,人们春天到大山村看到的便是“桃园与药芍的世界”了。
这话,却引来了同车人们的欢喜笑声。
此时,我凭着敞开的车窗向前望去,王庄村头田坎上的一排苹果树却进入了我眼帘。
花开新绿照眼,我便向严斌书记建议,不要去林边社了,还是下车到赵庄社去看看。
大伙说,由着我决定。我将车子停放在了将要硬化的入社公路一边。
一下车,我们猛然闻到了清新泥土与花香的味道。
眼前,路边田坎上的七八株苹果树,它们正在孤芳地开着淡雅的小花朵,白里带红,被嫩嫩的绿叶映衬,清香而诱人,着实好看。
一旁田间里,是地膜覆盖的高产玉米,步道里新芽初露的蜜桃树。
另外一旁的田间里,种满着芍药,深红色的嫩芽已经破土长出了两寸多高。
村主任朱有虎向我介绍说,地里的地膜与种子都是帮扶单位县纪检部门给贫困户提供的,驻村第一书记闵俊峰同志还帮几家村民覆盖过玉米。
我瞅着闵书记笑了笑说,您从省城来大山贫困村,放弃了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是体验农夫之苦的。
他说,从2016年8月到村里挂职第一书记以来,驻村帮扶工作给了我许多人生体验,学到了蹲省城机关永远学不到的知识和工作经验。
我体会到驻村帮扶要对农村、农民动真情,主要宣传中央、省市县的精准扶贫政策,开导村民的发展思想,办实事,作“智力”扶贫,实打实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两年来,他也在工作中体会到,大山村干部和村民都很朴实热情,村民一直把他当作朋友看待。
正因如此,才确保了省科技厅对大山村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待续)
(作者简介:王皓,甘肃康县人,甘肃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脚户》,曾在省内外文学刊物上发表过散文、小说等作品。现供职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此文节选于作者长篇报告文学《行走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