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社消息:2018年1月4日下午,第三届敦煌文博会组委会筹备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届文博会将于9月20日至21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主题为“展现丝路风采,促进人文交流,让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据介绍,第三届文博会的目标原则是办成“四个文博”:智慧文博,围绕“文化+科技”,提升科技含量;节俭文博,压缩财政开支,鼓励地方和企业参与、实现市场运作;大众文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交流活动,助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快速发展;精致文博,坚持优中选优、优中选精,集中精力办大事,确保活动少而精。
自2015年3月,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来,甘肃举全省之力成功举办两届敦煌文博会,敦煌也俨然成为民心相通的新平台、向西开放的新前沿和文化自信的新基点,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彰显出大有可为的磅礴气势。
民心相通的新平台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的现代交集和共识,是民心相通的关键支点。
敦煌文博会,正是这样一个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的国家级、国际化平台,承载着支撑“一带一路”、促进民心相通的崇高使命。
2016年9月20日,首届敦煌文博会成功举办,反响巨大:85个国家、10个国际组织的1500名政要、嘉宾与会,达成了旨在“加强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的《敦煌宣言》。
这,更鲜明地标志着:敦煌已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搭上“一带一路”快车,在中华民族复兴、丝绸之路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敦煌文化复兴和这座城市复兴的光荣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今年9月20日,第二届敦煌文博会举行。这届敦煌文博会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宗旨,以“加强战略对接、深化务实合作”为主题,成功举办了“论、展、演、创、贸、游”六项主体活动,并先后举办了“2017‘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司法合作论坛”,51个国家、3个国际组织的582位中外嘉宾以及2100多名参展商、采购商、中外记者、知名企业代表等各界人士参加第二届敦煌文博会,共享文化盛宴,被国内外誉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丝路沿线各国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美好愿景,通过敦煌文博会这一平台和窗口,得到了完美诠释和呈现,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合作、加快发展增添了动力、提供了机遇。
“敦煌文博会是国家级平台,由甘肃省政府和中央五部委主办,我们主要是尽好东道主之责,做好‘强筋、壮骨、靓肤’3篇文章。”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告诉记者,“强筋”,就是增强文博会的承接能力。敦煌市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了国际会展中心、敦煌大剧院、敦煌国际酒店等文博会核心场馆,引进并相继建成运营了一批功能性产业项目,城市的活力、魅力、承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壮骨”就是夯实文博会的支撑基础。敦煌市完善了包括三条高速公路在内的城区、园区、景区交通网络,全方位改造了市政设施,大幅度提升了医疗卫生、食药安全、消防应急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功能上了大台阶。“靓肤”就是扛起文博会的颜值担当。敦煌市一方面整治城乡环境,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仅2016年一年的植绿造景规模就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一方面成功创建为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向西开放的新前沿
敦煌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开放的前沿,又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内陆开放城市,“开放包容”——就是敦煌文化和这座城市的精神特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开放,特别是加快向西开放。
这方面,敦煌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也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基础条件方面,主要是敦煌即将建成国际空港和口岸,依托这一龙头正在搭建空港物流园、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开放型经济平台。战略纵深方面,主要是敦煌即将融入全国高铁网,建成三条高速公路,开通敦煌至格尔木铁路从而形成第二条藏区“天路”,敦煌由此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必然成为承东启西、内外链接的关键支点。
“一带一路”建设,旅游业“先知先觉”。而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丝绸之路旅游线黄金点,正是敦煌最大的“软实力”。近五年,敦煌旅游业主要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近三年境外游客年均增长40%,就是最好的印证。
尤为重要的是,旅游业是最具包容性、融合度和带动力的产业,具备成为对外开放“引擎”的特质。大幅增长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游客给敦煌带来的是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和信息流,因此,敦煌正着力将“融合化”作为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让文化产业、现代农业、新兴工业、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敦煌文博会,正为“融合化”搭建了有效桥梁。
敦煌文博会是一个重要的开放平台,一个独有的竞争优势,为了放大这一优势,敦煌正在努力做好两件事。一是转型升级旅游业,提升内涵和品质,包括申报新增了玉门关、悬泉置两处世界文化遗产,鸣沙山·月牙泉创建为5A级景区,成功申报创建中国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在甘肃率先试点智慧旅游和探索建立大景区管理体制,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二是推进城市国际化,“田园城市”这一国际上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在敦煌全面贯彻实施,景区导览、酒店服务、城市标识都在向国际接轨,人才这个城市国际化的最大短板随着“敦煌学院”的创办也在有力补齐。
文化自信的新基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敦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库,也是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的博大基因库,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全民族的亲和力、跨时空的创新力。敦煌文化中处处彰显着“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开放胸襟,“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和“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
简言之,敦煌文化具有唤起全民族文化自觉、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的永恒魅力和强大张力——这,就是敦煌在文化自信上敢于担当的深厚底气。
近年来,敦煌市积极践行文化自信,让敦煌文化走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大力支持敦煌研究院在印度、日本、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先后举办了敦煌艺术展览百余场(次)。特别是2016年,围绕首届敦煌文博会举办和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在全世界举办了数十场(次)的敦煌文化艺术宣传、推介和展览活动,首次“登陆”美国就引发“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敦煌还“以文会友”,努力扩大国际上的敦煌“朋友圈”,与韩国南海郡和日本镰仓市、日光市等“近邻”友城交流合作日益常态化。
瑞典旅游胜地奥摩尔市是敦煌的友城。去年5月,敦煌市又与印度历史名城奥兰加巴德市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目前,敦煌还与法国尼斯、意大利威尼斯、美国拉斯维加斯等国际知名城市开展积极互动。
自信地“走出去”,前提是坚定地“守祖业”。
在这方面,敦煌既坚持“保护第一”的首要原则,又坚持“祖业保护、事业繁荣、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敦煌市通过编制规划、申请立法、完善设施、科技创新等多措并举的有效措施,加大了莫高窟、悬泉置、玉门关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试点、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数字敦煌”全球共享模式等方面树立了“敦煌样板”。在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方面,不仅坚持“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更注重“内容为王”,依托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平台,敦煌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积极创建中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大众,推动敦煌文化在保护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在影视、动漫、创意、文化遗产活化等方面支持一批大项目落地。(摄影/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