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佐遗址,这个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南佐行政村的古老台地。就像是一个沉睡了五千年的历史宝箱,充满了令人着迷的历史故事。在1984年至1996年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对这个宝箱进行了5次发掘,揭开了1300多平方米的神秘面纱,并从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标本。
这些文物中,有色彩斑斓的彩陶钵、带有美丽图案的夹砂红陶缸的残片、彩陶盆的残片、红色的泥质陶钵的残片以及陶罐的残片等。这些看似普通的陶器,实际上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见证。经过专家们的仔细研究和测定,南佐遗址被确认为是一处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高等级中心聚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晚期,距今大约5100年至4700年。
南佐遗址是一个三面临沟的地方,这三条沟在遗址的西南角汇入蒲河。在遗址的北部,有一座东西向的近长方形的平台,周围和中部沟渠的两侧,分布着大小不等的九个土堆,这就是“疙瘩渠”这个名称的由来。
注明:红点为夯土台
在南佐遗址,当地民间有一种传说,说这个平台是周赧(nǎn)王西行时的“行宫”,而那九个土堆是“九女绾花台”。实际上,这个平台和那九个土堆并不是用来建造宫殿和台子的,而是5000多年前的人们建造的。这九座夯土台呈倒“U”形排布,其中北台为圆形,东西八台为方形,部分残高5-7米。他们围成的核心区面积约30万平方米。九台内有对称的大道,这些大道可以通过中央大道和横向道路上九台。
据说,这个圆形的北台可能是用来祭祀天神的“天坛”,而那些方形的土台则是用来祭祀大地八方的“地坛”。这种特殊的建筑布局,在古代可是前所未见的,甚至和后世的建筑也截然不同。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南佐这个地方是否隐藏着某种特别神圣的秘密?
这些建筑和设施包括祭祀天地祖宗的礼仪中心和王公贵族居住的宫城,这些都表明了这个地方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实际上,南佐遗址的规模和布局让它更像是一个“都”而不是一个普通的“邑”。在古代,一个“邑”通常是一个小村庄或城镇,而一个“都”则是一个大城市,通常是一个国家的首都或者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城市。
在遥远的古代,想要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据专家估计,挖出来的土方量达到了75万立方米以上。假设两个人一天可以完成1个土方的工作,那么大约需要5000人工作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
建造“九台”和它的环壕需要数千人工作两年时间,这还不包括后勤保障等其他工作。这么大的工程,需要动员很多家庭和村庄的力量才能完成。这说明在那个时代,已经有国家的力量存在,能够组织和调动大量的人力资源。这种情况有点类似良渚遗址。
在《山海经·西山经》和《山海经·海外西经》描述陕甘一带地区,记载了黄帝的许多活动,以及轩辕国、轩辕台、轩辕丘。根据方位,都应在甘肃一带。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明确指出,甘肃庆阳地区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地、故乡,并且黄帝死后也叶落归根、魂归故里,还葬在庆阳市正宁县罗川古镇东八十里子午山。子午山就是桥山,现在古冢还在桥山。南佐处于5000年这个时期,或许是黄帝的轩辕国。
这意味着,南佐遗址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遗址,与黄帝和轩辕国有关。随着新的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我们期待着能够发现更多关于南佐遗址的秘密。因为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在,展望未来。(来源:船长卡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