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生态,是社会化交互的必然的衍生产品。有价值的阅读,看似是媒体的生命,如果我们一直把一家媒体公司定位于消息的制造者、新闻的发布者、资讯的搬运者,这仍然在一个传统的媒体生态里,不管是+视频+VR+AR+……
说实在的这样的思维和红利,已经在PC时代,被BTA消耗殆尽。如果现在做类似的媒体集团,直接说新媒体集团,就是消除在公司机制化,纠缠无数的“可能性”,带给一些决策者的困惑。
媒体公司的机构和多年来分泌、消化养成的种种阵痛,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状态。媒体的产品特别忌讳同质化,今天你直播兰山,明天直播兰山的,估计很少有人去关注了。
媒体在开发产品和地域符号的时候,还是以接地气为基础和发端,没有近场研究和切近的“近身”服务,需要有独特的产品化的DNA,没有这些内核,今后的产品理念、团队管理、企业文化在建立和传导上,仍然是传统的公司模式而已。
时间就是机会成本,在传播的过程中,对时间的要求会增加,对产品的风格会有要求。如果在线上做传播,线下不做营销和推广,在越界营销上,不做出口和链接,就会失去互联网的红利时间。
移动端的链接,已经具有排斥性和产品的适应属性。如何在终端做产品,建立消费模式,对于媒体公司的前途,是一场充满战略博弈和资本的过程。
瞄准5G的前沿,规划信息产业的超链接。先进的技术和企业先导DNA最终会带领媒体公司进入一个全新的场景。
这个场景,只是在变化的,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也必须跟着不断变化才能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能不能变革的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团队很爱给自己打鸡血,年会的时候用夸张的方式庆祝产品收入创下新高。或者团队会非常积极的运营,用各种方法去推动产品获得了很好增长,但在我看来,这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好产品。
真正的好产品团队是不需要打鸡血的,不需要 CEO 告诉团队说我们很牛、很棒。而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用户和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很大的提升了原有的体验。
希望在今后的三年能好好生存,OPEN也许是媒体最鲜活的生命,如果没有足够的外部刺激和内部信心,事情就会像温水煮青蛙,就那么过去了。学习,永远在路上,要么我们结伴而行,要么我们擦身而过。(作者:刘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