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的山水总是绿的,绿得深沉,绿得永恒。山峦叠嶂处,竹林掩映间,八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却未曾抹去那一抹穿越时空的红。
在这片曾被硝烟与理想共同浸透的土地上,红二方面军第六师的足迹早已化作大地的纹理,与青山共存,与绿水长流。
一九三六年,北上的号角吹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些穿着破旧军装、脚踩草鞋的战士们,目光如炬,心中燃着救国的火焰。
他们走过陇南的蜿蜒山路,在崖壁上书写标语,在村舍间宣讲抗日之道。“北上抗日,誓救中国”——这八个大字曾如惊雷般回荡在山谷之间,惊醒了一个沉睡的时代。
六师的战士们不仅是持枪的军人,更是播种者,他们将理想的种子撒在陇南的沃土上,尽管自己或许看不到种子发芽的那天。
在陇南的青山绿水间,红色文化的印记无处不在。
某处斑驳的老墙上,仍依稀可辨“只有苏维埃能够救中国”的标语;
某棵百年古树的树干上,还留着当年红军扎营时的痕迹;
某个偏僻山村的老人,还能哼唱起祖辈传下来的红军歌谣。
这些不是冰冷的历史遗迹,而是依然跳动着的文化脉搏,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八十年前,那些年轻的战士或许不曾想过,他们留下的不只是战斗的足迹,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他们中许多人永远长眠在了陇南的青山之中,连墓碑都没有留下。但他们用生命书写的理想,却如陇南的竹林般生生不息,历经风雨而愈加挺拔。
今日陇南,青山依旧,绿水长流。竹海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八十年前的故事。
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依稀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红军战士坚定的脚步声,是理想主义者们热烈的辩论声,是革命信念如心跳般有力的搏动声。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是缅怀先烈,更是寻找精神的源头。
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出生命的革命者,他们最珍贵的遗产不是胜利本身,而是那种超越个人生死、追求民族复兴的崇高情怀。
青山埋忠骨,绿水颂英魂。陇南的山水间,红色记忆已融入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流水,每一片竹叶。
在这片曾被热血浇灌的土地上,革命先烈的精神如参天古树,根深叶茂,荫庇后人。他们的理想之光穿越八十载时空,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往何处去。
山峦是碑文,江河是赞歌。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那些长眠在青山绿水间的革命先烈,必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光。(来源:云西部 作者:刘晓宁)